影响未来生猪价格的因素罗列出来的话,有很多很多,包括: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存栏、季节、天气、压栏、二育、冻肉入库、出栏均重、疫情、企业资本开支、收放储政策等等。甚至大A股处于牛市还是熊市,都能影响到猪肉价格。直接说答案吧:在我看来,除了季节这种规律完全一成不变的,以及疫情这种难以提前预测的因素抛开不谈,真正核心的因素和指标也就只有3-4个而已,他们分别是:
前面我们说到:研究周期性行业,本质上就是研究清楚周期品的供需变化,而生猪这个行业比较特殊,需求端通常可以直接忽略,只要关注供给端。生猪行业里“能繁母猪”的这个概念,就好比是普通制造业里的“产能”,“仔猪”这个概念,就好比是“在产品”,而生猪存栏就好比“完工产成本”,供给就是每年生猪的出栏量。从母猪受孕到小猪出生需要大约4个月,小猪从出生到长成后出栏,又需要约6个月时间,前前后后的一个育肥周期总共10个月时间。
于是,非常简单直观的逻辑:10个月前的能繁母猪数量,直接决定了10个月后的生猪供给。6个月前的仔猪数量,同样也决定了6个月后的生猪供给。再进一步,怎么判断能繁母猪与未来生猪价格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啊:能繁母猪越多➡️未来的产量就越多➡️就越利空一年后的价格能繁母猪越少➡️未来的产量就越少➡️就越利多一年后的价格
再精简一下:能繁母猪的增减变化≈未来供应的增减变化只要你智商超过80,都能理解上面这个等式,这也是研究生猪这个行业相比其他很多商品或行业所不具有的高度确定性!
“仔猪”就不用我再多说了吧,前面一条已经解释得够清晰了,仔猪的存栏数据只不过是母猪存栏的一个衍生物而已。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只是用于推测未来供应量变化的时间不同而已(10个月后&6个月后)。其实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自繁自养”模式,更多的企业从事的都是“把别人家的孩子养养大”的模式,因此“仔猪”本身是存在交易市场和公开价格的。仔猪价格波动往往与生猪相一致,但要注意的是,当生猪&仔猪价格双低结构的出现,可能意味着继续繁育生猪只能扩大亏损,该情形下行业能繁母猪会加速去化。
现在,再换个思路。如果说供应决定价格,母猪决定供应,那什么决定母猪?当生猪价格跌破企业的养殖成本(行业的平均养殖成本)时,企业就会倾向于停止增加产能。如果价格进一步下跌,怎么办?这个时候企业已经不是停止扩产了,而是不得不减少产能了。因为产能越多,亏得越多。养猪企业的产能就是母猪,母猪越多亏得越多。反过来,当生猪价格远远高于养殖成本时,企业自然就更想要增加母猪数,拼命造娃。
再把上面的逻辑搬过来:
能繁母猪越多➡️未来的产量就越多➡️就越利空一年后的价格
能繁母猪越少➡️未来的产量就越少➡️就越利多一年后的价格
所以最终我们可以归纳为:生猪价格与企业养殖成本之间的距离,决定了未来生猪的价格。
听上去是不是像蛋鸡悖论?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管他呢!
这里再补充一个题外话——养猪的两种模式,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主要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轻资产模式)
一种是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重资产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下,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刚出生的小猪交由农户负责养大,典型的代表龙头就是温氏股份。而在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下,由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用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行业里典型的代表性龙头就是牧原。
自育自繁自养相比“公司+农户”模式,它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太大,还需要招很多很多员工,对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这个原因,目前来看行业里自繁自养还不是占主流,公司加农场的占比的可能更大一些。未来两种模式应该都并存。自育自繁自养模式最大优点是可以做到更低的完全成本。
生猪的养殖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动保成本以及水电费用等等。其中后面几项都是固定成本,最主要的变动成本是饲料成本,而且占比还不小,占到整个养殖成本的一半。什么叫变动成本?就是饲料涨,生猪养殖成本也会跟着上涨;饲料跌,生猪养殖成本也会相应下调。那么如何来衡量饲料价格与生猪价格的这种关系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用猪粮⽐这个指标,猪粮⽐和⽣猪价格⻅底时间基本⼀致。猪粮⽐的波动区间多位于5-10之间,⼀般比值低于5预示着猪周期的底部。
此外,通过饲料的产销量还能够用来验证存栏猪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饲料产量与4个月后的猪价有较好的反向对应关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